廊坊:打造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11-25 11:14:00 | 来源:河北日报

11月21日,廊坊市安次区仇庄镇宋王务村村民在大棚采摘芹菜。记者 王伟 摄

11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科研人员在温室观察水稻苗的生长情况。记者 王伟 摄

  刘杰 路丽潭

  打造22家环京蔬菜生产基地,获批“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0家;建设农业项目382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发布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79条,获评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30个……“十四五”以来,廊坊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产业兴乡村美,农家日子更红火。

  “在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中主动作为,努力打造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新高地。”廊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兵介绍,廊坊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力打造首都农产品稳定供应保障区、京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压舱石”。

  品牌引领

  农产品供应质优量足

  11月19日清晨,位于固安县的河北兴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袋袋鲜切蔬菜正在包装,从加工到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不超过24小时。目前,该公司蔬菜产品稳定供应北京市商超、便利店和餐饮企业,每天配送量达2万份。该公司已成功入选河北省与北京市共建环京蔬菜生产基地。

  “十四五”以来,廊坊市以“日常供得稳、应急有保障”为目标,高标准打造环京蔬菜生产基地22家,获批“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0家,年产蔬菜514万吨、肉类16.48万吨、禽蛋14.08万吨,供京量占北京需求量比例分别为15.9%、21.6%和18%。

  “廊坊农业资源丰富,是北京‘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廊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国峰介绍,该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全力打造首都农产品稳定供应保障区。

  坚持以质量提升赋能品牌升级,廊坊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目前,该市培育永清番茄、大厂牛羊肉、安次甜瓜等农产品品牌182个;打造“廊农优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认定25个品牌105款农副产品及非遗文创产品。

  今年该市筛选80余个农产品品牌200余种优质农副产品直供北京市场,组织净菜进京、“品牌万里行”等产销对接活动100余场,有效畅通产销通道,“廊农优品”凭借过硬品质,在京津冀市场的认可度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充分,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我市全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发展。”廊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磊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09万亩、总产30.6亿斤,较2020年分别增长1.5%和3.2%。

  廊坊市还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341.19万亩,配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45万亩,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实现“有灾少减产、无灾多增产”;落实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补贴17.58亿元,推进农业保险由物化成本保险升级为完全成本保险。

  5年来,该市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三河、固安整建制推进小麦单产提升,支持霸州、香河分别开展10万亩以上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其中,小麦平均亩产由2020年每亩397公斤提高到今年的每亩410公斤,4次刷新小麦单产纪录。

  科技赋能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永清精准试验基地的连栋温室试验区绿意盎然,温室顶部的环境参数传感器实时监控着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研究人员正在对新品种番茄进行采收、测定甜度。

  “我们建有精准试验连栋温室5000平方米,通过对草莓、番茄、叶菜等作物栽培以及育苗相关试验,有效提升设施栽培水平。”该试验基地副主任潘守江介绍,长季节基质番茄种植、自动水培叶菜栽培等多项研究成果正在廊坊推广应用,农产品单亩收益提高20%以上。

  近年来,廊坊市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天津农科院等,积极发展零碳园区、无人农场等,加快构建京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初步形成“京津研发、廊坊转化”的协同创新链条,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十四五”以来,廊坊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5项,引进优良品种270余个,成功培育小麦、大豆等优良新品种11个,农作物优种覆盖率常年保持98%以上,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90%。

  廊坊市绿色农业加速发展。该市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2021年的91%提升至2024年的94.18%,绿色优质农产品达238个。

  “我们聚焦粮油、蔬菜、果品、奶业、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实施蔬菜、畜牧、中央厨房三大百亿级产业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韩国峰介绍。

  截至2024年底,该市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17个,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62家、市级龙头企业253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经营联合体46家,构建起“园区集聚、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

  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廊坊市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发挥项目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布局、规模发展、品质提升,积极培育“农业+物流”“农业+餐饮”等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廊坊市建设农业项目382个,完成投资218亿元;签约农业招商项目148个,完成投资42亿元。益海嘉里、稻香村、达利园、好丽友、味全饮品等行业龙头相继落户廊坊,不仅补强农业产业链条,还深度融入京津冀大市场。

  深化“农业+”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香河县北李庄村紧临潮白河,打造集乡愁体验、休闲农业、亲子研学、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河市大石各庄村有百年以上梨树400余棵,打造“百年梨园、醉美大石”农业综合文化旅游和民宿体验产业链,每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

  深化“农业+”多元业态创新,该市紧盯京津游客需求变化,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布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79条,获评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30个。2024年,该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708.42万人次,营业收入47.49亿元。

  “十四五”以来,廊坊市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统筹资源要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实现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完备度稳步提高。该市投入67.9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提升1411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04万公里;建成农村供水工程545处,自来水普及率100%,饮水安全全面达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

  扎实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模式,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3个、示范村23个,集中连片创建和美乡村535个。

  “坚持以改革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我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张兵介绍,2024年,廊坊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0.74%。

  廊坊市积极探索使用农村空闲、废弃、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引导村街促进闲置土地增收增效。三河市杨庄镇中门辛村利用村西侧40亩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引入总投资8000万元的水岸南塘艺术基地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

  廊坊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有农民合作社7218家、家庭农场413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815家。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6254元,年均增长率达11.6%。

[责任编辑:张阳]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主管:中共河北省委 指导: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河北共产党员网 冀ICP备1301286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22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河北共产党员网观点。本站图片文字内容归河北共产党员网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咨询热线:19931621856   投稿方式本网法律顾问:河北泰科律师事务所 王国军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