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璐丹
近日,在位于张家口市蔚县的河北壹雪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一台新生产的冷热联供机组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打冷测试。
“这台机组是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同研发的,以二氧化碳为工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能在30分钟内将空间温度降至零下40摄氏度,满足食品加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的生产型企业需求。”河北壹雪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尉润华说,一年时间,该机组订单额已超过5000万元。
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河北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努力把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承接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项目更重大。我省与京津在基础研究、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签署一批合作协议,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吸引30项中国科学院成熟创新成果到河北转化落地。
机制更完善。联合京津着力破除限制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渠道更通畅。我省主动对接中关村等创新策源地,支持京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河北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给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业落户河北。
据统计,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去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激发产业新活力。
2月17日,在位于定州市的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不停舞动,一辆辆增程式新能源皮卡“走”下生产线。
这款新能源皮卡,采用了北京四维智联生产的车载信息娱乐终端总成。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热捧。
着眼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河北围绕三地共同培育的6条重点产业链,联合京津开展“卡点”技术攻关,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京津优势科研力量组建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7家创新联合体。推动组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65家企业。
变“虹吸效应”为“辐射带动”,2024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倍,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3%。
“随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带来的重大利好将持续推动创新型河北建设。”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推动我省行业领军企业携手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创新联合体,围绕“六链五群”谋划与京津共建共享一批产业应用场景,推动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