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创建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20 14:45:00 | 来源:河北日报

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高佃亮设计并裁刻了《交通安全平安“福”》。

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刘妹如精心设计创作了以“平安出行、交警同行”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剪纸、年画、蛋雕、布糊画、鼻烟壶、景泰蓝……非遗文化与交通安全元素相得益彰、大放异彩!快板、评书、杂技、八卦掌、皮影戏、丝弦剧……燕赵神韵与交通安全宣传兼容并蓄、同台献艺!

  10月30日,第二届全省交通安全文化活动在廊坊市固安县举办,集中展示了今年以来全省创作的百余件交通安全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立体呈现我省交通安全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巧思、燕赵韵味和安全智慧,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

  在廊坊展区,安次第什里的风筝融入了交通安全文化元素,大城的烫画葫芦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交警忠诚履职的故事,固安的柳编展现出新时代交警的良好形象,永清的核雕雕出文明交通新貌,三河的竹雕将“文明交通安全出行”雕刻于竹板之上,文安的剪纸用非遗文化语言讲好交通安全新故事,大厂的糕点巧妙地将交通安全提示融入其中,香河印有“文明守法平安回家”的中幡等传统工艺制品,将交通安全理念巧妙传播。

  现场更有融入交通安全元素的石家庄藁城宫灯,承德掐丝工艺品、布糊画,张家口蔚县剪纸、蛋雕,雄安新区芦苇画,衡水鼻烟壶、武强年画,邯郸磁州窑工艺品等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如何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将交通安全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乡土文化相结合,将交通安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形成全社会高度共识的交通安全文化观,更好地推动交通安全社会化进程,使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道路交通文明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是我省公安交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2023年以来,我省公安交管部门将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开展具有我省特色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以“历史文化、乡村文化、非遗文化、旅游文化、自律文化”五种文化交融互鉴的河北交通安全文化体系,产生一系列交通安全文化精品,赋予了交通安全新活力、新品质、新内涵。

  从历史文物中发现交通安全

  “文物中的交通安全密码”是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联合河北博物院共同推出的系列视频,作品从我省珍贵文物中发现古人对交通安全的深刻理解,探究交通安全的“前世今生”。1965年,在保定易县燕下都遗址中首次发现战国铁胄实物。这件铁胄将穿戴者的整个头部全部置于保护之下,只留眼睛和嘴的轮廓,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防护模式,坚硬的铁胄,冰冷、沉重,却是战士生命的最重要防线,给了战士冲锋向前的勇气。时代改变着头盔样式和材质,头盔随时代而进化,但亘古不变的,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防护意识,一直影响到现今,一盔一带,安全常在,也是今天我们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

  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现的中山靖王刘胜大墓中,一次发现了10辆刘胜出行所用的车辆,其中一辆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装饰最为精美的汉代车辆。汉廷规定,乘车者必须要有“坐车之容、立车之容”。西汉贾谊在《新书·容经》中就有专门述及:坐乘以经坐之容,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就是要求坐车人保持“正襟危坐”,双手需稳稳地抚在车轼上,眼睛要注视前方十丈远的地方,坐在车上不能对车外的事物指指点点,说话声音要和缓,这既是君子“恭而有礼”的仪态体现,更有驾乘人“四平八稳”的安全需要,蕴含着含蓄典雅的中国之美。其中传承的出行礼仪也是交通安全文化的源头。古老的出行礼仪与今天的交通法律法规在精神内核上一脉相承,就是保持人、车、路的和谐。

  在非遗工艺品中融入交通安全

  “安行天下”工艺品瓷盘以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安车”为主体,由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龙老师,以河北邯郸磁州窑生产的骨质瓷盘为载体,采用版画设计风格,并点缀以汉代如意花纹,手绘于盘内,古朴大方、雅致脱俗。“汉代安车”通过中华传统美学的再现,让交通安全之道薪火相传。

  蔚县剪纸非遗传承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高佃亮老师设计并裁刻出的《交通安全平安“福”》剪纸作品,采用阴刻、阳刻技法,将一盔一带、杜绝酒驾、礼让行人等大量相关交通安全元素融入传统的“福”文化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交通安全新内涵,以艺术为载体,彰显了交通安全文化新魅力。

  深州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高娜老师,将交通安全融入“葫芦烙画”,精心设计创作了以“全国交通安全日”为主题的葫芦烙画作品,让传统非遗文化展现出新时代交通安全的新内涵。《平安交通葫芦》作品的制作选用的是“苹果葫芦”,象征着平安和福禄,在文化寓意上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同时,将“全国交通安全日”的标志烙画在苹果葫芦上,另一面书写“一生平安”,表示了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美好祝愿。

  在经典艺术中传诵交通安全

  “说的是河北有个张家湾,有一人外号叫醉八仙,就因为喝醉酒他又开汽车,只闹得人亡家败真可怜……”这是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录制的威县坠子《醉八仙》里的唱词。这一具有河北特色的戏曲剧种,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非遗威县坠子传承人宋汝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宋一月亲自参与,亲自创作完成的《醉八仙》一经上演,就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皮影这门光影说唱艺术已在我国活跃了2000多年,作为“冀东文艺三枝花”之一,深受民间喜爱,曾陪无数人度过了欢乐时光。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省文明办以“光与影”为主题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创建活动,融合传统皮影艺术与交通安全文化,带领更多人进入了光影交织的交通安全新场景。在唐山,皮影非遗传承人王文忠老先生现场创作皮影戏唱腔的《交通安全第一桩》,配以打击乐和弦乐,声情并茂,动人心弦。以富有乡土气的旋律、唱腔,向人们诠释着安全文明出行的理念——“出行虽为寻常事,交通安全第一桩”。

  “美丽乡村气象新,宣讲团来到咱们村,山也清来水也秀,安全道理说得真”,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丝弦,唱腔独特,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农村宣传活动中,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创作了《美丽乡村唱起来》《酒后驾车万不能》《丝弦声声唱安全警民携手一家亲》美丽乡村行丝弦清唱三部曲,并增加故事情节,串联成丝弦小戏,在农村庙会舞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广泛展演。村民们听了一遍又一遍,交通安全的种子随着丝弦小戏在脑海里扎下了根。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深受广大道路交通安全参与者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已经创作出各类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作品300余件,这些作品正随着全省“美丽乡村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的深入,逐步在全省各地广泛展播、张贴、摆放,人们也从这些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增强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法治意识。

[责任编辑:张阳]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主管:中共河北省委 指导: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河北共产党员网 冀ICP备1301286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22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河北共产党员网观点。本站图片文字内容归河北共产党员网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咨询热线:19931621856   投稿方式本网法律顾问:河北泰科律师事务所 王国军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