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谐

发布时间:2018-03-28 09:04:10 |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和谐”一词可谓当下最时髦的词语,家庭、社会、政府、单位、人际关系等均在追求和谐。那么,何为“和谐”?

  “和”源自于乐器,《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即“和” “相应也”。“谐”和也,意为互相欣赏,例如:《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古代有八种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分别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八音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动听的音律,这就是和谐,且“和而不同”。正如《尚书·舜典》所言:“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东西方社会有所差异,西方的“和谐”理念较广。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一是道家主张的“天地合一”,“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二是儒家主张的“和而同一”,属于社会哲学范畴。中国的政治和谐是指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中国的和谐理念还有一种涵义,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Prigogine(普里高津)认为和谐管理思想是“现代科学应当把西方的强调试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科学传统与中国的强调和谐与协作的传统哲学相结合,以达到新的整合”。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和谐的思想都是通过沟通、协调,达到共生共存。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应该把利用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校园当做己任。所谓和谐,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

  和谐校园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是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其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作用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作为一种人文环境,就是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由此可以得知,建设和谐校园就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基本要素,即人、事、物、景、情。情的和谐是基础,人的和谐是关键,事的和谐是核心,物的和谐是保障,景的和谐是窗口。

  建设和谐校园还要把握一点,就是人、事、物、景、情的和谐不能追求大同,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有幸福感,使学校得到发展。

  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

[责任编辑:黄超]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主管:中共河北省委 指导: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河北共产党员网 冀ICP备13012861号-1 冀公网安备130104020022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河北共产党员网观点。本站图片文字内容归河北共产党员网版权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咨询热线:19931621856   投稿方式本网法律顾问:河北泰科律师事务所 王国军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