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跟同学一起复习备考,同学的一句感慨触动了我。同学说:“我再也不想当学生了,当学生太难了!”原因大概是,要考试的学科是《新加坡宏观经济政策》,也许她对本学科的内容比较生疏,并且本学科要考三次试,很是令人紧张。我认为同学这句话是有感而发,发自肺腑。首先,这位同学学习超级认真,生怕过不了关;其次,这位同学性格率直,不会说虚假话。在这里,我倒是没有赞美更没有贬低这位同学之意,只是想到,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真的这样“发自肺腑”的理解学生,学生幸矣!
当今的教育现实,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教师一方,抱怨学生“不学习,素质一茬不如一茬”是主题,而在学生一方,埋怨老师“不近人情,黑、狠、毒”是另一主题。老师与学生相对立,缺少互相理解的融洽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和谐的师生关系?何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手段,升学率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这便导致了学校只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就业形势的严峻又促使家长、老师逼迫学生拼命学习,力争考取好学校,这严重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因而,师生矛盾激化者有之,学生杀老师者有之,学生自杀者亦有之。实在是可悲、可气!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的创设,首先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理解,理解学生的难处,理解学生的思想,理解学生的行为,学会俯下身子跟学生说话;其次需要学生面对当今残酷竞争的现实,理解老师、家长的行为是因为想让自己有个好的前途,换言之,尽管老师、家长的做法或许一时不被接受,但至少出发点是好的。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学生的身与心才会健康成长。
我的同学因为重新亲身经历学生生活,而理解了当学生的不容易,难道所有老师理解学生都必须要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才能实现吗?若果真如此,和谐师生关系难建矣!
现今的一些教师,动辄便对学生冷嘲热讽,有时甚至是肉体的惩罚和精神的折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即使在高考任务的重压下,也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力争让学生乐意接受教育,那么,学生即使不能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是大家的事,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投身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用自己的行动让当学生“难”变为当学生“乐”。到那时,真正的和谐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