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
服务电话:0316—5915556
当前位置:首页 > 孙英杰随笔

耳听与眼见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18/01/30 字号:

  有两件事,一件是读书所得,谓之“耳听”,一件是亲身经历,谓之“眼见”。中国的俗话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这里的“耳听”和“眼见”都是针对于同一类型的事,故“耳听”和“眼见”应该有所联系。罗列如下:

  耳听。在一次中美教学交流中,中国选拔了一名特级教师带了两个学生去美国,和美国教师同上《影子》一课。中国教师当然按我国的教学模式上课,结果教室里乱成一团,有的学生钻的桌底,有的学生嬉戏打闹,唯有两个中国学生在听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美国教师上课时首先做了个鬼脸,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接着请学生把自己的影子找出来,于是连钻桌底的学生也钻了出来寻找自己的影子,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教师就发问:为什么找不到呢?学生就开始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有光的地方才能有影子。这时候教师又让学生到有光的地方去找,并请他们把影子捉回来交给老师。于是学生兴奋地跑出教室,但过了一会儿,学生失望的跑回教室说影子找到了,但怎么也捉不到。老师马上引导学生讨论:影子是什么?如果是物质的怎么捉不到?如果不是物质的又为什么看得到?……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和渴望中开始了新的探索。

  眼见。今天下午C老师讲授《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的时候,对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四个潜在的张力(多样化与统一;自主权与控制;创意性与保守;平等与精英的对比),首先从理论角度进行了阐述,又结合新加坡的教育实际进行了论证,接着把我们班学生分成了五组,每个组给了一堆杂志(还有一些广告页)、胶棒、剪刀和一张大白纸,每组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直通车、文理学院,在白纸上做出自己的贴画,分别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四个潜在张力。开始拿到杂志的时候,感觉教育丝毫不沾边,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经过认真讨论,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剪的剪,粘的粘,不一会儿,五个小组竟然都做出了美丽的贴画。接着,每组出一个代表为大家讲解。代表们讲解得头头是道,既有理论性,又有娱乐性。再接下来,一个小组给另一个小组提意见,修改后再次讲给大家听。最后,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头贴,进行现场投票,选出效果最好的一组。更令人振奋的是,老师还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巧克力豆和巧克力板作为奖品,犒赏了大家。就这样,我们在欢快的游戏中牢牢(的)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对于“耳听”,虽然觉得美国教师的教学方法确实不错,但是我也曾经怀疑过,一节课下来老师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呢?今天的“眼见”彻底打消了我的怀疑,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麻烦;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精力都高度集中,效率非常高,再加上老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教学任务不仅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完成。

  也许有的人会说,国外的老师真清闲,这样的教学方式主体是学生,课上主要是学生活动,老师一直在偷懒。其实恰恰相反,老师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考虑周全,否则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会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预测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随时会出现老师不能解释的问题,按中国教师的理念,那将是非常尴尬的事情,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任何授课对象都是适宜的,我们这个班的学生虽然人员复杂,年龄也偏大,但是今天C老师充分调动起了我们每个人的积极性,尤其原本“有些困”的同学,更有感慨。同样,激励教育也均适合于所有授课对象,今天评选最佳小组的时候,大家都很在乎,竞争非常激烈。当然,被评上的小组成员都感到很骄傲,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这是我们小组当选最佳小组时我的亲身体会。

  我“耳听”、“眼见”到的内容都属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不创新,就死亡”,这是对企业的警告。我想针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歌德也曾说过“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我想这是对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健康发展的衷告。